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台灣縣市藝文活動場次的空間分佈

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,便會帶動文化活動的消費及需求。隨著台灣經濟成長以及國民所得上升,民眾對於藝文活動的參與和消費也隨之增加,藝文活動的推廣也漸漸受到政府的重視。
台灣地區的文化政策與建設概況,1979年2月在行政院「加強文化以及育樂活動方案」中,中央政府花費74.6億興建兩廳院的硬體建設;地方花費49億元蓋縣市文化中心,提供藝文活動的表演場地。2002年4月在行政院「挑戰2008:國家發展重要計畫」中,有關文化建設部份,計以35億元打造「五個文化創意園區」,25億元的「數位台灣文化資訊基礎建設」以及94億元的「歷史遺產保存與活化計畫」(胡采蘋,2002)。政府的文化建設,提供藝文活動良好的發展條件。
根據文建會「歷年藝文活動統計」數據資料,台灣地區在1998年總計舉辦18,541場藝文活動,逐年增加到2007年總計舉辦45,930場藝文活動。其它統計數據資料,例如出席人次或者參與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,這樣的數據似乎訴說著台灣藝文活動的榮景與期待。
但是,如果從個別縣市的活動場次以及出席人次觀察,以2007年為例,下圖是台灣23縣市在藝文活動場次的區域分佈概況,本文利用各縣市藝文活動場次的多寡劃分為等5等份,利用不同的深淺顏色註記在台灣的地理區域分佈上,圖上顯示不同縣市舉辦藝文活動場次有所不同,其中赭紅色部分,包括台北市、台中市以及高雄市等都會區,普遍較其他區域在文化活動表現上來得搶眼,這又讓我們開始擔心,整體台灣地區藝文活動表現的蒸蒸日上,僅只是個表象,或許藝文活動的城鄉差距以及背後的致成原因,又是一個值得我們注意與研究的議題。(謝秀宜)